?楊友林
當婚姻淪為刑場,暴力反抗是否仍是唯一選項?陳可辛導演的《醬園弄·懸案》將我們拉回1945年的上海弄堂:飽受丈夫凌虐、瀕臨崩潰的詹周氏,絕望中舉起了菜刀。舊時代腐朽的司法未能成為她的盾牌,孤絕個體似乎唯有血腥反抗一條絕路。她的悲劇雖推動了社會對婚姻暴力問題的關注,卻仍是時代碾壓個體的沉重嘆息 —— 盡管 1950 年《婚姻法》未明文界定 “家庭暴力”,但其確立的男女平等、禁止虐待等原則,已為后續反家暴立法埋下了制度伏筆。
歷史何其相似,答案卻已天翻地覆。在湖南永州,朱女士遭前夫追至花店施暴。她未重蹈詹周氏覆轍,而是帶著傷痕徑直踏入檢察院。48小時!一份人身安全保護令火速簽發,筑起法治“隔離墻”。檢察官主動出擊,調取證據,粉碎“舉證難”困局——這不是幸運,是制度的必然光芒!
法治的進化始于對家暴本質的深刻認知與制度執行的雷霆之力。家暴早已撕下“家務事”的遮羞布,被法律明確定性為違法犯罪。湖南冷水灘,周某藐視保護令再施暴,等待他的不是調解,是法院5000元罰單+嚴厲訓誡!這是2016年《反家庭暴力法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剛性宣示:法律尊嚴,不容褻瀆!
法治的深度更在于聯動機制的精密編織與保護觸角的精準延伸。上海等地,反家暴聯動機制高效運轉:法院依職調查、公安快速處置固證、婦聯社區庇護支持,合力驅散孤立陰霾。廣西等地,保護令更將精神控制、經濟暴力納入禁令范圍,讓無形傷害無處遁形。
法治的溫度尤其閃耀在對最脆弱群體的兜底守護上。父母雙亡的小花陷家暴陰影,湖南三級檢察機關啟動“檢·愛計劃”:司法救助 + 心理療愈 + 長效幫扶,形成“1+N救助接力”,守護“下一個詹周氏”。永州基層實踐高效務實:婦聯24小時助力申請,社區派出所嚴密監控;為特殊群體提供離婚、財產、心理“一站式”服務;專業力量下沉社區源頭化解糾紛——冰冷的法條在高效協作與人文關懷中,化作了可觸可感的安全溫度。
從菜刀到法槌:復仇悲歌轉向制度救贖。詹周氏獄中接過蛋糕的微光,在現實中已成燎原星火:上海甲女士憑7次報警+孩子恐懼畫作,贏得房產與賠償;永州朱女士借保護令底氣,重開花店。聯動機制與救助體系編織的防護網,讓受暴者無需以命相搏,便能掙脫牢籠。
八十年血淚啟示:終結家暴,救贖之道不在私力復仇的菜刀,而在國家公器法槌的威嚴與溫度!法治的真諦,是讓染血菜刀永封歷史——成為制度進步的警示坐標,而非反抗圖騰。當高效聯動機制取代個體孤立,當法律條款深扎街頭巷陌,從深淵垂下的救贖之索方顯堅韌。
我是九嶷山下的楊哥,法治思維,思慮法治!
責編:左爽
一審:左爽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